7月10日,水产学院暑期“三下乡”守鲎实践队利用暑假时间,走入乡村,以厦门市集美区鳌园海滩为第一站,开展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物中华鲎”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为民众讲解有关鲎的基本知识,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夏日炎炎,但人们对海洋沙滩的热情不减,在“守鲎”实践队支起的宣传桌前,不停有群众前来围观,有对这种长相怪异的生物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与小孩子,也有对鲎十分“熟悉”的老人。“这是什么东西啊,长得真奇怪!”“这不是‘海怪’嘛,以前沙滩上很多的,经常有人抓。”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守鲎”实践队的同学们耐心且清晰地为每一位民众解答疑问,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华鲎的保护地位与它在经济医药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力求让每一位前来参与的热心群众,都能将“守鲎护鲎”牢记在心。
在宣讲的同时,部分实践队成员对周边滩涂进行了调查:在距离宣传点不远的一处滩涂上,发现了许多幼鲎,但令人痛心的是,在发现幼鲎的区域旁边仍有不少市民或游客在挖沙、讨海,而夏季又是鲎幼体成长发育的季节,众多幼体在潮滩觅食,民众的活动严重破坏了育幼栖息地,也踩死了不少幼体。所以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活动,让市民提高认识一起来保护鲎,不捕捉、不讨海。
“你们这个多少钱一斤?”在宣讲过程中,经常会有中年人或老人问出这个问题,而他们马上就会得到队员们整齐的回答:“这个不能吃的!”中华鲎已于今年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中华鲎已被法律规定严禁捕杀贩卖,而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许多人对此尚不了解,鲎在他们眼中,仍然是可以买,可以养,也可以吃的“海鲜”,而改变人们心中的这种观念亦是“守鲎”实践队此次宣传的目的之一,中华鲎的价值,远远高于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肴。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已在地球生活了四亿年的“活化石”,鲎的光环依然庇佑着现代人:鲎以它特殊的蓝色血液,为人类提供可以检测病菌的试剂——鲎试剂。但由于人们的捕捉与食用,外加栖息地的破坏,中华鲎已濒临灭绝。
因此,亚洲中文精品乱码“守鲎”实践队在目前还是中华鲎核心育幼栖息地所在地的鳌园海滩举行海洋生态环境和珍稀动物鲎的保护科普宣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心中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目标的追求,为美丽乡村建设、共护美好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物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知识振兴的政策。


(文/图:水产学院/编辑:宣传部)